依达拉奉注射液作为神经保护剂,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遇到需要快速启动神经保护治疗的患者时,咱们得先确认是否符合用药指征。根据最新《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发病48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存在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的中重度患者,最适合使用这个药物。
用药前必须仔细核对患者过敏史,虽然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0.1%,但遇到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要特别当心。咱们医院药房去年处理的3例过敏案例中,有2例都合并有哮喘病史。所以配药时建议准备好肾上腺素注射液和监护设备,特别是首次用药的前30分钟,护士最好能保持床旁观察。
具体给药方案要注意细节。标准剂量是每次30mg,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两次给药间隔最好不少于6小时。有个容易忽略的点是输液速度控制——说明书明确要求30分钟内滴注完毕,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护士为赶时间会加快滴速。咱们科上个月就遇到1例因滴速过快导致血压波动的病例,后来专门做了全科培训。
疗程安排要科学。虽然药物说明书写着最长可用24天,但结合近两年的临床研究数据,建议控制在14天内。特别是合并肾功能异常的患者,用药超过两周可能出现肌酐升高。上周门诊随访的病例中,有位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用药16天后血肌酐上升了30μmol/L,停药后逐渐恢复。
药物相互作用这块需要重点提醒。正在使用抗凝药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去年文献报道过1例与华法林联用导致INR异常升高的案例。咱们自己的用药监测数据显示,联合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出现低钠血症的概率比单用增加2.3倍。所以遇到联合用药的情况,建议每三天复查电解质。
存储管理容易被忽视。药房接收的依达拉奉注射液需要避光保存,温度控制在2-8℃。有个社区医院发生过因冰箱故障导致药物失效的案例,后来他们建立了双人核查制度。使用时如果发现溶液变色或出现沉淀,必须立即停用。
对患者和家属的指导要具体。很多家属会问用药后多久见效,这时候要解释清楚:这个药主要作用是阻止神经细胞进一步损伤,症状改善需要配合其他治疗。建议教会家属观察尿量变化,因为约5%的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上个月有个患者用药三天后排尿费力,及时调整剂量后症状缓解。
特殊人群用药要个性化。孕妇绝对禁用,哺乳期妇女必须暂停哺乳。老年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但要特别注意给药前后的水化状态。咱们科统计发现,70岁以上患者用药后发生口渴症状的比例达到18%,比年轻患者高出近10个百分点。
最后说说疗效评估。建议在用药第7天和第14天分别进行NIHSS评分比较,配合影像学检查观察梗死灶变化。去年参与的全国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规范用药组3个月后mRS评分改善率比对照组高15.6%。但要注意个体差异,遇到治疗反应不佳的病例,要及时组织多学科会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