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阿昔洛韦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HSV)和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感染。正确使用这种药物不仅能提升疗效,还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以下是临床使用中需要掌握的关键信息。
哪些情况需要使用? 当患者因免疫力低下或病毒扩散导致严重感染时,医生通常会选择注射用阿昔洛韦。比如疱疹性脑炎、新生儿疱疹,或者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对于普通皮肤黏膜疱疹,通常优先选择外用或口服剂型。 如何科学配置药液? 每瓶注射用阿昔洛韦含有250mg或500mg冻干粉。配置时需用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溶解,浓度不超过5mg/mL。例如,溶解500mg药品至少需要100mL溶媒。配置好的溶液需在12小时内使用,避免阳光直射。需要特别注意:葡萄糖溶液可能引起结晶,禁止作为溶媒使用。 给药方案如何制定? 成人标准剂量为每8小时5mg/kg,静脉滴注时间需超过1小时。肾功能不全患者必须调整剂量:当肌酐清除率低于25mL/min时,剂量需减半并延长给药间隔。儿童用药需按体重精确计算,早产儿和新生儿要特别注意血药浓度监测。 治疗期间要注意什么? 静脉注射可能引发局部疼痛或静脉炎,建议选择大血管进行输注。用药期间需监测肾功能指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肌酐升高或尿液浑浊,这些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孕妇使用需严格评估风险,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应暂停母乳喂养。 遇到副作用怎么办? 约5%-10%的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等轻微反应,通常无需停药。如果出现震颤、幻觉或尿液呈红色,应立即停止输注并进行肾功能评估。临床数据显示,快速静脉推注可能诱发急性肾损伤,因此必须控制滴注速度。 特殊人群如何用药? 老年患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60岁以上患者建议初始剂量减少20%。肝功能异常者一般无需调整用量,但需密切监测转氨酶水平。与其他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时,需间隔4小时以上给药。 药物保存要注意哪些细节? 未开封的注射用阿昔洛韦需在30℃以下避光保存,不可冷冻。已配置的药液在室温环境中稳定性会下降,若发现溶液浑浊或有沉淀物,必须立即废弃。需要提醒的是,该药物对巨细胞病毒(CMV)无效,误用可能导致治疗延误。(本文内容依据2023年版《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药品说明书编写,具体用药方案请以主治医师判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