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治疗中,碳酸氢钠注射液是纠正酸中毒的常用药物。不过就像每把手术刀都有两面性,正确使用它需要把握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看似普通却暗藏风险的药物,帮助临床工作者避开用药雷区。
首先要注意的是代谢性碱中毒患者绝对禁用。当患者血液pH值已经升高时,继续输注碳酸氢钠就像给即将溢出的水池注水。去年某三甲医院就出现过这样的案例:急诊科收治的反复呕吐患者,值班医生未及时检测血气分析就使用该药,结果导致严重低钾血症合并抽搐。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快速血气检测避免。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忽视低钙血症风险。碳酸氢钠会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这对本身就存在低钙血症的患者非常危险。特别是慢性肾病患者,他们的血钙水平往往处于临界值。记得三年前有个透析患者因酸中毒接受治疗,用药后突发喉痉挛,追溯原因就是用药前未补充钙剂。 对于重度肺水肿患者也要格外谨慎。这类患者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受阻,使用碳酸氢钠后可能产生更多碳酸,反而加重呼吸性酸中毒。就像去年冬天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在机械通气情况下使用该药,反而导致二氧化碳分压急剧升高,差点酿成医疗事故。在给药速度把控上,很多年轻医生容易犯急进错误。特别是5%浓度的碳酸氢钠注射液,快速输注可能引发致命性低钾血症。记得有个22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护士未按医嘱调节输液泵速度,导致血钾短时间内从3.8mmol/L骤降到2.1mmol/L,幸亏及时发现才避免心脏骤停。
这些情况也需要特别注意: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输液要控制总量,否则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新生儿使用时必须精确计算剂量,他们的肾脏排泄能力只有成人的30%;药物配伍方面要注意不能与钙剂、去甲肾上腺素等混合,去年某医院就发生过输液管中产生结晶堵塞的案例。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用药前必须做三件事:查看最新血气分析报告、确认电解质水平、评估肾功能状态。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他们的代偿能力可能比年轻人差50%以上。记得有个80岁肺部感染患者,用药后出现反常性细胞内酸中毒,后来发现是忽略了患者的肌酐清除率只有30ml/min。
在急诊抢救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家属要求"用点好药"的情况。这时候要特别注意沟通技巧,解释清楚碳酸氢钠不是万能解毒剂。比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盲目使用反而会影响阿托品疗效。去年某基层医院就因此延误抢救时机,教训十分深刻。
最后提醒大家关注药物外渗风险。高渗性的碳酸氢钠注射液一旦渗出血管,可能造成组织坏死。特别是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建议选择中心静脉通路。去年某肿瘤患者因外周静脉输注导致前臂皮肤溃烂,这个本可以避免的并发症值得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