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每天都能看到透明液体通过输液管缓缓进入患者体内。作为临床最常用的基础溶液之一,这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在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我们从临床实践角度,谈谈它在不同场景下的规范使用要点。
适用场景要分清 对于轻度脱水患者,特别是因急性胃肠炎导致体液丢失的情况,及时补充可以有效恢复血容量。但在中重度脱水时,需要配合其他电解质溶液使用。手术中冲洗伤口时,0.9%浓度的溶液能保持组织湿润又不影响愈合。需要特别注意,当用于药物稀释时,必须严格核查药品说明书中的配伍禁忌。 配制过程有讲究 开瓶后如果发现瓶口橡胶塞有裂纹,或者溶液出现絮状物,必须立即停止使用。配制多组输液时,建议使用独立注射器抽取,避免交叉污染。遇到需要加温的情况,切记不能直接浸泡在热水中,应该使用专用恒温箱缓慢升温至25℃左右。 输注速度需把控 成人常规输注速度控制在每小时500-800毫升,老年患者需要下调至300-500毫升。心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建议配合心电监护,每小时不超过250毫升。给儿童输液时,建议使用精密输液器,按每公斤体重每小时3-5毫升计算总量。 特殊情况要警惕 遇到高钠血症患者,即使存在脱水症状也要谨慎使用。对于烧伤患者,前24小时补液建议搭配胶体液使用。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要同步监测尿量和电解质水平。需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如果必须使用含葡萄糖的复方制剂,需要提前调整胰岛素用量。 常见误区要避免 有些患者认为浓度越高效果越好,其实0.9%的等渗溶液才是最符合生理需求的配比。个别医护人员为加快补液速度擅自提高输注速率,这会增加心脏负担。还有部分家属误将开封后剩余的溶液保存再用,实际上启封后有效时间不超过4小时。临床使用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从药品验收时的批号核对,到输注结束后的管路处理,任何细节疏忽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建议医护人员定期参加专项培训,及时更新最新的临床应用指南。当遇到复杂病例时,应当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