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室抢救低钾血症患者时,护士小张正准备给患者静脉推注氯化钾注射液,被路过的王主任及时制止。这个真实案例暴露出医务人员对氯化钾注射液的特殊性认知不足。作为临床最常用的电解质补充剂,氯化钾注射液的安全使用关乎患者生命安全。
临床上,氯化钾注射液主要用于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血症。当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患者可能出现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典型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补钾治疗需要遵循"见尿补钾"原则,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前必须评估尿量。对于严重腹泻、长期利尿剂使用或术后禁食患者,静脉补钾是维持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手段。
在给药方式上,氯化钾注射液严禁直接静脉推注。2018年《中国药典》明确规定,静脉补钾浓度不得超过0.3%(40mmol/L),滴注速度不超过20mmol/h。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将10%氯化钾注射液15ml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稀释。对于需要限制钠摄入的患者,可选择葡萄糖溶液作为稀释载体,但需注意葡萄糖可能暂时降低血钾浓度。
给药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穿刺部位情况。高浓度钾离子对血管刺激性大,可能引发静脉炎。建议使用中心静脉通路输注,外周静脉给药时应选择较粗直血管,必要时使用静脉留置针。遇到局部疼痛或红肿时,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用50%硫酸镁湿敷。
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用药不可忽视的环节。氯化钾注射液与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联用时,可能引发高钾血症。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时,低钾血症会增强洋地黄毒性。对于正在使用ACEI类降压药或肝素的患者,需加强血钾监测。记得去年有个案例:一位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培哚普利和氯化钾缓释片,因未定期监测导致血钾飙升至6.2mmol/L,最终不得不进行急诊透析。
在特殊人群用药方面,孕妇使用需权衡利弊。虽然钾离子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但过量补钾可能引发子宫收缩。老年患者因肾功能减退,补钾速度应降低至常规剂量的1/2-2/3。儿科用药需精确计算剂量,通常按0.1-0.3g/kg·d给药,使用微量泵控制输注速度更安全。
储存环节也有专业要求。未开封的氯化钾注射液应避光保存于20℃以下环境。已配置的输液需在4小时内使用完毕,避免析出结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同厂家生产的氯化钾注射液渗透压存在差异,调配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去年某医院就发生过氯化钾与头孢曲松钠在输液管中发生沉淀的案例,幸亏护士及时发现才避免事故发生。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新型补钾制剂不断涌现,但氯化钾注射液仍是危急重症救治的基础药物。临床使用时切记"四要原则":浓度要适宜、速度要控制、通路要恰当、监测要及时。建议各科室建立标准化补钾流程,定期开展用药安全培训,将血钾监测纳入护理常规。只有规范每个操作细节,才能真正发挥这个"救命药"的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