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去医院或者诊所,你可能经常听到“挂点盐水”或者“输点生理盐水”。这个“盐水”,医学上标准的名字就是氯化钠注射液,特别是那个浓度为0.9%的,医生护士们用得最多。别看它透明得像水,在医疗里头,它的作用可大着呢。
咱们身体里,水分和各种矿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当你拉肚子、呕吐得很厉害,或者发高烧出很多汗的时候,身体里的水分和盐分(主要就是钠)会快速丢失。这时候,人就容易脱水,感觉没力气、头晕、口干舌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血压和心跳。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就是专门用来快速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和钠盐的。把它输到血管里,能迅速恢复血容量,稳定血压,让身体机能恢复正常运转。所以,它是抢救脱水、休克病人的基础救命药。
除了直接补充体液,氯化钠注射液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作为药物的“运输车”或者“稀释液”。很多药,特别是需要打针(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滴注)的药,是不能直接打进血管的,浓度太高或者刺激性太强会损伤血管甚至引起危险。这时候,医生护士就会把药液抽出来,加到一定量的氯化钠注射液里稀释,或者用它来溶解冻干的粉针剂。这样做,一是让药液浓度变得安全,二是降低对血管的刺激,三是保证药物能均匀、稳定地进入你的体内发挥效果。可以说,没有它,很多针剂治疗都没法安全进行了。
很多朋友关心,这东西安全不安全?副作用大不大?好消息是,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合适浓度的氯化钠注射液,安全性是非常高的。它本身成分非常简单,就是纯净水加上符合人体浓度的氯化钠(盐),和我们身体内的液体环境(专业词叫渗透压)是一样的,所以身体很容易接受它。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度。如果短时间内输入量过大、过快,特别是对于心脏或肾脏功能本来就不太好的人,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或者引起水肿。但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在操作时会严格控制的,他们会根据你的年龄、体重、病情调整输液的速度和总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输注适量的生理盐水,基本没有不良反应。
说到价格,这也是老百姓很关心的一点。氯化钠注射液,尤其是普通规格(比如250ml、500ml的0.9%溶液),是医疗上最基础、最常用的液体之一,它的生产工艺成熟,国家管理也很规范。它的价格可以说是非常亲民的,通常就是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一瓶(具体价格可能因厂家、地区和医院等级稍有不同)。而且,在住院或者急诊治疗需要输液时,它一般都是包含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自己承担的费用非常低。
那么,家里要不要备点呢?虽然它安全又便宜,但氯化钠注射液是严格的处方药,必须在无菌条件下使用,静脉输注更是需要专业的医疗操作。自己在家随便打针是绝对不行、也非常危险的!不过,家里备几瓶小规格的(比如10ml一支的)无菌氯化钠注射液,在医生允许和指导下,倒是有个小用处:可以用来冲洗小伤口,或者当眼药水用完时应急冲洗一下眼睛(必须是医生确认无菌度适合眼部使用的那种规格)。即便如此,也要注意清洁操作,打开后尽快用完,不能久放。最稳妥的还是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总的来说,氯化钠注射液,也就是生理盐水,是医疗领域的“无名英雄”。它默默地为生命补充必需的水分和盐分,安全可靠地为各种药物“保驾护航”。医生频繁使用它,正是因为它在关键时刻不可或缺,效果确切,安全性高,而且经济实惠。了解它的基本作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也更加安心地接受必要的输液治疗。